為了讓孩子聽話,很多父母在教育中扮演極其嚴厲的角色?;蛟S,只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變得乖巧,減少他們犯錯誤的次數(shù)。但是,父母忘記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些教育中的壞脾氣,很可能成為影響孩子變優(yōu)秀的“死敵”。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壞脾氣中,孩子會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管做什么都要思慮再三,生怕再次引起父母的責罵。長期以往,孩子的自信也在責罵聲中,慢慢地消失。原本感興趣的事情,他們也不敢嘗試,總是擔心結(jié)果不能讓父母滿意。除了性格上的影響,其實對孩子將來的為人處事也頗有影響。
要知道,壞情緒是會傳染的。用不了很久,孩子也會變成這樣的壞脾氣,不管是跟父母交流,亦或者跟其他人相處,都會像“易燃品”一樣。這樣的孩子,想必也不是父母教育的初衷吧。
父母壞脾氣對孩子的兩個影響
1、討好型人格
沒有父母愿意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可是在日復一日的壞脾氣氛圍中,孩子只有不斷地討好,才能避免父母發(fā)脾氣,讓自己免受災難。做著違心的事情,只是因為父母喜歡,慢慢的孩子就會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然后忘記自己??膳碌氖?,父母居然覺得這是好事,甚至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沾沾自喜。
殊不知,討好型的孩子沒有思想,永遠活在別人的影子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習慣性地去討好他人,基本上喪失了獨立的思想,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的主見。
2、親子關(guān)系冷淡
喜歡發(fā)脾氣的父母,他們很難教育出溫順懂事的孩子,因為沒有這樣的環(huán)境。孩子最終會變得多疑和叛逆,而且抗挫能力特別差,內(nèi)心極其脆弱。一旦形成這樣的壞脾氣,也就注定孩子從此跟“好人緣”說再見。
時間久了,孩子跟父母的關(guān)系也會勢如水火,完全沒有任何的親密可言。對于父母,孩子內(nèi)心最多的就是害怕和恐懼,自然不敢與之親近。幼年時期,尚可在父母的“暴脾氣”下“茍且偷生”,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會突然間爆發(fā)。到了最后,親子矛盾還有可能會升級。

所以說,父母要學會收斂自己的壞脾氣,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試想一下,誰的童年沒有犯過錯呢?試著去接受孩子的錯誤,并且給予他們寬容和理解,這樣才是讓他們糾錯和改錯最好的教育方式。作為父母,更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學會自我反省。
想要改變壞脾氣,父母可以試著這樣做
1、嘗試溝通
與其跟孩子大動干戈,不如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嘗試跟他們溝通,說不定效果更喜人呢。因為孩子內(nèi)心都有“叛逆”因子,他們也不愿因總是被批評和訓斥。
就拿作業(yè)沒有完成來說吧,發(fā)脾氣的父母只會不問青紅皂白,直接火冒三丈地大聲訓斥,再不濟就是“暴揍”一頓,可結(jié)果又是怎樣呢?以后還是會出現(xiàn)作業(yè)完不成的現(xiàn)象。不如跟孩子聊天,問問他是否遇到了困難,是否需要父母的幫助。通過親情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愛,試圖打開他們的心扉。
2、管控情緒
父母在想要發(fā)脾氣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管控,找個角落去“面壁思過”,或者提醒自己深呼吸,然后調(diào)整心態(tài)重新開始。作為成年人,應該熟練地管控好自身的情緒,不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教育本來就是一件特別“艱難”的事情,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會有他自己的想法,父母得要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試想一下,若是父母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緒,相信孩子也能潛移默化中學會管控情緒的本領(lǐng)。
3、做好榜樣
父母要記住,自己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想讓他們變得優(yōu)秀,自然得要從自身開始做起,通過榜樣的力量去教育和影響孩子。其實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沒有比父母的影響力更有效果。
幼年時期,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強,所以很多父母覺得優(yōu)秀的習慣,他們都能輕而易舉地學會。所以眼下的重點,就是父母先學會這些好習慣,然后再引導孩子完成。
天童教育覺得,童年本來就很短暫,父母又何必給孩子平添煩惱和傷害呢。請從此刻開始收起壞脾氣,試著用愛和溫暖去教育孩子,這樣才會讓他們面對困難時更有底氣。因為生活在友愛的環(huán)境下,孩子會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