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各色各樣的育兒書都看了不少,可很多人在現實中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仍然擺脫不了陳舊的觀念和習氣。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點,不懂得尊重孩子個體的差異,只知道拿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成長。天童教育覺得,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越關心,就越適得其反。
這種充滿了嚴苛的“關愛”和比較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是可怕的。孩子不是一個標準化產品,父母不能為了自己心目中的期待,或因為其他孩子的優(yōu)異表現,就要求自己孩子也要如出一轍。這種“你做得好我才愛你”的潛意識表達,無形中會把正常,甚至優(yōu)秀孩子給扼殺了。教育上的南轅北轍,就算孩子再有天賦,也會覺得挫敗和孤獨,會否定自己能力,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正常。
在一些特例中,一些先天氣質屬于激進型的孩子,遇“挫”會愈發(fā)勤奮和努力,要通過自己的成績向父母證明,我不是問題兒童,我可以很優(yōu)秀!誠然,這樣孩子長大后也許會非常有“出息”,但缺少了來自于父母的接納、理解和肯定,誰能說他們內心深處沒有強烈的渴望,甚至是人格上的殘缺呢?
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千萬不要讓我們的“愛”,為孩子的一生帶來遺憾。開個玩笑,既然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比較,那為什么不拿還不如他的孩子來比呢?說到底,恐怕還是父母的虛榮心和不自信作祟。孩子可不是父母炫耀的東西,一旦受到傷害,不僅在親子聯結上會有問題,也會損壞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