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生中,的確有不少“驕”、“嬌”的孩子,也有不少學生有“懶”“散”的生活習慣。我們無法選擇教育的對象,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教育方法。天童教育覺得,對“問題孩子”的教育,需要的是“比露珠還晶瑩”的教育智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精心選擇最佳時機,然后耐心細致地教誨,不動聲色地引導,如春風化雨。
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類的撫育期應該是最長的,這也使孩子脫離不了監(jiān)護人的養(yǎng)育。于是,在“愛”的澆灌下,一顆顆“任性”的種子發(fā)芽了,家長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就感到十分的頭痛。孩子喜歡或看上一件東西,這些“非分”要求是很正常的,其實成人也是如此的,只是人們很善于說一些和心里想的不一樣的話。
孩子是天真的,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高興不高興都掛在臉上。在其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撒謊行為,都是社會化習得的產物。所以,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可能確實由于認知的問題而是不合理的,可家長的成人化處理,使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變得極其復雜。而孩子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需求的不恰當性,反而轉化為情緒對立和對抗了。
比如,當孩子看到晨曦的露珠,要求父母做成項鏈。如果父母不加解釋地斷然拒絕,孩子就會根據父母的表情,判斷出父母不高興,孩子也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認可,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思。父母的不答應,僅是他們不高興的緣故。于是,父母這種過激的情緒表現,立即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攻擊性,為了保護自己,孩子很可能也會顯現出攻擊性。
再比如,當孩子看到晨曦的露珠,要求父母做成項鏈。如果父母斷然拒絕的同時,對孩子說露珠根本不可能做成項鏈,孩子認為父母是在敷衍和欺騙自己,由于幼兒還不能像成人那樣,正確區(qū)分實際和想象,他們腦中露珠項鏈已經成像和戴在脖子上了。于是,父母這種過于理性的處理方式,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對立情緒,為爭取權益,哭鬧就成為武器了。
再比如,當孩子看到晨曦的露珠,要求父母做成項鏈。如果父母拒絕的同時,對孩子說明為什么露珠不能做成項鏈,可由于孩子邏輯思維不成熟,很難知道正確的因果關系,父母所說幾乎是對牛彈琴。于是,家長的講道理就變成婆婆媽媽的絮叨,孩子滿耳“噪音”致使其情緒波動,他們干脆兩耳不聞放棄“聽講”,直接對家長重復自己的要求。
可是,當孩子看到晨曦的露珠,要求父母做成項鏈。如果父母馬上認同孩子的需求,立即同意做露珠項鏈,然后把“球”踢給孩子,讓他們幫忙挑選最漂亮的露珠并遞給自己。于是,孩子興奮之余,會不斷嘗試拿起露珠。而當失敗問為什么時,家長的解釋就很容易聽進去了。這樣的處理,非常符合嬰幼兒以直接感知為認知主要途徑的學習方法。
所以,對“問題孩子”的教育,需要的是“比露珠還晶瑩”的教育智慧。如果父母先認同孩子,等于接納孩子的要求和情緒,這既是善于說話的表現,更是尊重孩子的體現。父母若能做到這點,孩子是不可能不聽話的。若等到孩子的情緒爆發(fā),父母指責、訓斥,孩子可能屈服“武力”而服從,但終究有一天孩子習慣了,家長想“亡羊補牢”都很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