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的社會,從人才需求上來說,可以說需要專業(yè)性人才和綜合性人才。但無論如何,只憑借一門知識,已經很難成為高級人才。這不僅體現(xiàn)在知識的復用和相互借鑒,也體現(xiàn)出學科的邊緣化和相互支撐上。所以,對于一個正在大量吸收知識的孩子,多學習一點各種知識是對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在融會貫通上。
孩子天生是好奇的,喜歡各種嘗試和探索,對什么新鮮的東西都充滿了興趣,這也是他們的一種學習。在這點上,和自然界植物的生存道理吻合,即為了自己種族的延續(xù),大量繁衍種子,以保住各種條件下有種子能成長。孩子也是一樣,各種興趣都是一顆顆種子,遇到合適的環(huán)境和條件,自然也會發(fā)芽、生根、成長。
也許有朋友會說,孩子的興趣太多了,會不會影響主干的發(fā)展?這也是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所以,適當?shù)?/span>“修剪”也是有必要的。但這種修剪絕不是強行制止,而是要巧妙利用其它孩子更感興趣的興趣,擠占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孩子為了獲得更好的體驗和感受,自然會尋找其它興趣。父母的工作也是為了讓某些興趣,真正成為孩子的興趣。
所以天童教育覺得,過早對孩子進行定向培養(yǎng),是有一定的風險的。當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雜枝,認為會影響孩子的主干發(fā)展,于是進行修剪保留家長最好的芽枝,其結果只為孩子留存一粒種子。在生存環(huán)境極為復雜、競爭強烈的情況下,家長完全是用小概率去賭大概率。雖然不能說一定失敗,但萬一沒有長大時,孩子卻沒有了其他可生長的“雜枝”。
因此,家長千萬別嫌孩子興趣多,要知道,在許多知識都是可以相互關聯(lián)和串起來的情況下,孩子的興趣也是可以綜合引導的。若家長割裂地看待孩子的各種興趣,自然無法讓知識進行復用和深化。比如,孩子喜歡舞蹈和畫畫,就可以結合起來培養(yǎng)一些諸如對美的欣賞、了解結構等,而興趣的結合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興趣和快樂。
教育應該是活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之上,進行引導式的教育,是非常正確的。但孩子最后那塊長板是最后的長板,誰也不敢未卜先知。孩子畢竟不是機器,你想灌輸什么東西進去就一定能進去,這也是為什么教育行業(yè)至今依然存活和不斷發(fā)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