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教育孩子時,許多家長太期望回報了,比如讓幼兒學認字和算術,就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學校上學,可是,這樣做的效果未必是最好的。
在如今的社會中,一個人如果太精明,未必是好事,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的。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前途和未來,確實是父母應該考慮的。而教育就是育人,完全沒有功利之心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因為教育是有階級目的的,都是為某種社會培育合格的社會人,其結果必然使教育打上一種目的的標簽。
回到兒童教育上,家長讓幼兒學認字,這一定是一種帶有很強目的性的行為。但假設讓孩子多認字,只是為了能上好學校,就屬于動機不純了。孩子在壓力下,能會死記硬背許多,可這種不是內在動力的驅使,會使孩子因為沒有興趣而厭學。當家長進一步施加壓力或采取許諾、勾引的方式,在能有一定效果的基礎上,孩子不僅學會討價還價,還認為學習是苦差事。
反過來,家長也不把認字當成“任務”,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認字,或在生活中遇到可以解讀的字就隨意而教,其效果反而會好很多。此時孩子學認字,是因為他們內心喜歡,知道認字越多游戲玩的越好,還可以自己進行閱讀。當然,聰明的家長還可以利用漢字是象形文字,和事物、圖畫結合起來,孩子的知識就串聯(lián)了。
當孩子有了內在的學習動力,他們就會主動的學習。此時,教育的目的性就隨之體現(xiàn)出來。父母在孩子恰當?shù)臅r候,進行恰當?shù)慕逃绞?,就是一種“給予”,是春天里面的播種,到了秋天自然會有“獲得”。誰都知道柴雞比白條雞好吃,多一天的自然生長必有好的回報,打激素雖然快,但雞已經(jīng)不是雞了。那你還想像養(yǎng)白條雞一樣,去養(yǎng)孩子?
所以天童教育覺得,沒有功利也就沒有好的教育,難的是家長如何去平衡這種功利。建議養(yǎng)育孩子不要把目標建立在成績上,不在乎一時、一城的得失,而是要把重點放到孩子內心上,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獲得內在的動力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也只有這樣,你算小賬可能虧本了,但算孩子總體的大賬,則你可能賺的缽滿盆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