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回到家中,就馬上開始玩了。這是跟著誰學的呢?自然是家長的日常習慣了。在外面已經很辛苦了,到家庭中就要放松了。孩子也會跟著被氛圍所渲染,逐漸養(yǎng)成了玩的習慣。這本身是沒問題的,勞逸結合,才能在學習上更高效。但是,孩子會逐漸養(yǎng)成了貪玩的習慣,對學習總是放在后面。當家長注重培養(yǎng)孩子方向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么努力了。因為努力的時候,沒有方向,會很無助。就像出門的時候,感覺路途遙遠;而當回家的時候,總是感覺歸心似箭。其實,努力的過程,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只是有了方向,會讓自己更有動力。找到正確的方向,要比努力更重要。希望孩子增強學習能力,就在思考上下功夫。理解能力強了,就會喜歡思考。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孩子輸出能力。如果只懂得思考,而不愿意分享和溝通,怎么能進步呢?
天童教育覺得,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在具體事上鍛煉出來的。并不是老師教的,因為老師教的是知識和技能。教的過程,就是在和孩子溝通。在家庭中,家長無時無刻不在培養(yǎng)表達能力,在具體事情上,鍛煉溝通水平。學會做事,就不會怕事。課堂上,老師安排的任務,愿意主動去完成,積極互動,樂于幫助別人。這對孩子成長,是有幫助的。當孩子在事情上,能夠有耐心,找到自己的快樂。就不會感到學習是枯燥的,當孩子學會了,開始使用知識,來和父母互動的時候。是無比信心,更是對家長的信賴。所以,一定要耐心聆聽,并積極引導。如果家長都沒心思聽孩子的話,那會給孩子不重視的印象。自然,家長讓孩子做事情,也不會特別重視。學習不重視,又怎么能打下基礎呢。
如果找不到學習方向,感知不到學習的快樂,只有疲倦的感覺。怎么學習才能不令孩子討厭呢?不以孩子的喜好為轉移。啟蒙階段的孩子,容易喜新厭舊。對事物也是三分鐘熱度,過了就不想再撿起了。陪伴學習,就是在學習中培養(yǎng)自律性。而怎么培養(yǎng)學習能力呢?相信很多家長說,只要孩子考試成績好,就可以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學習能力的增強,是輸出水平的提升。就是要在互動,溝通,分享,交流,奉獻愛心上。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學會實實在在的用功。時間是最誠實的,不要去爭一時的得失,對孩子來說,自我進步才是對未來的負責。
學習能力,就等于付出能力。有的孩子會學習,但溝通能力不強。進步空間總是有限的,因為不能博采眾長,包容各種事物。溝通能力,是在交流實踐經驗。實踐是思維,思維是情景?;雍蜏贤芰姷暮⒆?,頭腦必然是靈活的,善于活學活用。并不會把學習成績,看得很重。相反,能夠通過自己努力,幫助別人一起進步,還有什么比這更快樂的嗎?在家庭中,孩子并不是一直學習的。也要培養(yǎng)起擔當和責任心。孩子未必能懂,家長可以通過行為來示范。當習以為常的時候,孩子也就可以融入到環(huán)境中。多去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能學會很多東西。家長也要教孩子,做出總結和判斷。這樣,就不會在選擇的時候,能夠猶豫不決。生活中如此,學習中的閱讀理解,習慣了總結和判斷,就會變得高效。所以,父母要時常陪伴孩子閱讀,養(yǎng)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