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情緒對于兒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情緒是對外部世界認識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主觀反應,這種反應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兒童一開始的時候只是通過感覺感受到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但是并不真的認識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也就是說兒童對自己的情緒是不認識的。但是,有一部分基礎情緒是兒童天生就有的,比如哭和害怕。兒童雖然不能跳出情緒、達到認識情緒的狀態(tài),但是他們是有心理感受的。
因而兒童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其次是在基本情緒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出更加復雜的情緒。比如四歲多的孩子會有尷尬的情緒,六歲的孩子會有愧疚的情緒,這些都是在與環(huán)境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情緒。
在孩子發(fā)展情緒的過程中,總是會不斷地感受、認識、理解著這些情緒。天童教育覺得,這些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沒有“應該”還是“不應該”,它只是一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無需人為地加以褒貶。
然后,一個人情緒的發(fā)展是必須通過和外在世界的互動才能發(fā)生的,所以,兒童最初的外部環(huán)境——父母及孩子身邊的人對兒童情緒的反應就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情緒的認識。
比如,經(jīng)常會有父母說:“你要哭,你說就行了,哭什么?你就知道哭?”這時,成人給哭這個表現(xiàn)給了一個否定的回應,讓孩子們對這種情緒有一種“不應該”的認識。許多人認為不應該表現(xiàn)出自己脆弱的情緒,脆弱這種情緒顯然是被成人給貼上了一個“不應該”的標簽。
孩子在這種成長氛圍中,學會了掩飾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情緒自然地流淌。但情緒的發(fā)展正是在這種自然的表露中得以自我認識和發(fā)展的,壓抑只是卡住了發(fā)展的腳步,不會讓情緒走向真正的成熟。只有正確地認識情緒、發(fā)展情緒,人才會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掌控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