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xiàn)壞習慣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這個習慣只是一個表象,只解決這個表象,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表象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只要和孩子友好、輕松地聊聊,就能幫助我們理解孩子。
比如睡覺前,媽媽和孩子心情都不錯,媽媽可以和孩子做個游戲,問一問:“今天你高興的事情是什么? ”孩子說完以后,媽媽也說說自己今天高興的事。然后再問問:“今天你不高興的事情是什么?”從這里媽媽可以得到一些孩子有怨氣的線索。這些線索是媽媽行動的基礎,而不是用來跟孩子說教。
對孩子說的事情,媽媽不做任何評價或批評。可以問問孩子覺得能怎么解決。這是個非常好的聆聽機會。如果孩子沒有什么想法,媽媽可以接著說說自己今天不高興的事情,最好與孩子無關。
不然這個游戲就變成批評了。我們要小心不要拐彎抹角地批評孩子,這樣做只會讓孩子關閉心門,對我們的其他努力也“不開門”。我們可以將這樣的游戲作為一個固定的習慣,成為間接了解孩子的方式。
天童教育覺得,我們不要希望孩子的不良習慣一夜之間改變。有個現(xiàn)象很自然:我們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可是孩子并沒有什么改善,這時候我們難免會有挫敗感,會感覺這個習慣永遠也改不了了。
其實只要我們停下來,靜心想一想:難道孩子上了高中,還會吃手或者尿床嗎?當然不會!我們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擔心和悲觀都沒必要。我們其實很清楚,這樣的行為即使不管,遲早也會停止。
這樣,我們就能給自己信心。然后,我們的信心也會傳遞給孩子。這是個長期的事情,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用正面積極的事情和及時的鼓勵來繼續(xù)向前。不論怎樣,我們要確信,孩子對我們的正面行為一定有回應的意愿。
一旦我們從自己的挫敗感和悲觀中走出來,我們就會擁有對自己、對孩子的信心和信任,而這會給他們更大的激勵,形成良性循環(huán)。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不再擔心恐懼,不再強求完美,當我們放松下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緊張消失了。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對我們自己,所謂的壞習慣,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