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起了一個公益廣告,當孩子打電話告訴父母我愛你時,大多數父母的反應,“你需要錢了”,“你怎么了”等等,這些原因都是我們在成長中沒有學習和感受到這部分的情感交流,于是,當我們想要表達的時候,顯得既陌生又尷尬。
情緒的發(fā)展,必須憑借著交流來逐漸走向成熟,當你的情緒能夠從身體里面流淌出來的時候,語言的表達作用就開始發(fā)揮了,這種情感交流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對孩子而言,你對他的情感必須表達出來他才能夠完全收到,無論是什么情感,他都是在不斷的表達交流中學習的,兒童經驗了各種情緒并將這些情緒實體化,這就是情緒的認知過程。
天童教育覺得,情感表達的意義就在于將你的感受與人分享,在分享中人們會更加鞏固那種情緒的感受。
這種情感的表達并不只是局限于我們所謂的正向情緒,即便是負向的情緒也應該表達出來,愛、喜歡、高興、滿足、悲傷、痛苦、恐懼、擔心、憤怒等所有的情緒都是一樣的,都需要表達出來。隨著情緒認知的發(fā)展,人的情緒逐漸趨向成熟,才會經常處在一種平靜和喜悅中,所以,蒙特梭利說:一個正?;膬和榫w是平靜的。
我們常說的不會大悲大喜的原因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情緒發(fā)展成熟的表現,人出生后會有將近十年的時間來學習各種各樣的情緒,而能夠正確地表達出你的情緒,才是發(fā)展的表現。
然而在生活中,在我們的文化中,總是要求一個人在情緒上要內斂,而這種內斂實際上指的是人的情緒處在一種成熟的狀態(tài)中,當一個人的情緒是成熟的,那么他就會駕馭和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否則,我們就會成為情緒的俘虜,被情緒完全的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