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但是自家小孩卻是怎么都沒有辦法融入其中。
甚至是孩子主動上前想要加入,但常常會被拒絕,而孩子被拒絕之后也是十分失落的,孩子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些自我否定的情緒。而這個時候,家長的處理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今后的社交圈子。
小孩子的世界都是單純美好的,相比較之下,成年人的世界就顯得有一些復雜。那么對于孩子跟我們哭訴“媽媽/爸爸,他不和我一起玩”的時候,要怎么回答?
家長的回答
第一種、那你也不和他玩
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跟自己哭訴小伙伴不愿意和自己一起玩耍的時候,大多數(shù)家長的回答都是讓孩子再去找其他的小伙伴玩耍。這一回答顯得十分敷衍,覺得孩子交不到朋友并不是一件多么嚴重的事情。
表面上上,家長的這一個回答,給了孩子交友失敗的另一個選擇,但是經(jīng)歷了失敗后的孩子卻很難在勇敢邁出“交友”的第一步。
人都是會害怕失敗的,小孩子對失敗會更加害怕。而且,家長讓孩子去找其他的小伙伴玩耍,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誰會愿意跟自己一起玩。若是讓孩子一個一個去問,經(jīng)歷一次又一次的拒絕,又該怎么辦?
或許,有不少的孩子依舊會勇敢地不斷嘗試。但是,大部分孩子會因此變得自卑,不敢在上前,只會默默呆在遠處,靜靜地看著。
而一旦他們交到了朋友,在這一段友誼中,也會變得十分小心謹慎,擔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夠好而讓對方不愿意在跟自己交朋友。
第二種、自己玩
有一部分家長則會表示:“我們不稀罕,他不想跟我們玩耍,我們還不想跟他玩呢,沒事,你自己玩”。
而能夠說出這一回答的家長,大都是性格比較強勢、好面子,這種解決方法或許在成年人的社交圈里面有著不錯的效果,但是對于孩子而言卻是很容易帶來社交上的一些弊端。
因為,這一回答也帶有一絲絲“逃避”的潛意識。那么,孩子在今后的交友中,一旦遇到一點問題,都會習慣性選擇逃避。而孩子也會受到家長思想的影響,就這么一直一個人玩,社交圈子十分空洞。
處理方法
方法1、先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主動社交卻被拒絕的時候,內(nèi)心是很難受的。因此,家長要先在第一時間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因為,被拒絕之后,孩子是難過的,內(nèi)心是非常委屈的,而這個時候家長一直跟孩子說一些“負面”的言語,只會讓孩子更加難受。
因此,當孩子跟我們哭訴他人不愿意與自己交朋友的時候,家長要先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說一些鼓勵的話,緩解孩子內(nèi)心的不開心情緒。
方法2、梳理事情
等孩子的情緒發(fā)泄完、穩(wěn)定下來之后,家長在好好詢問孩子為什么會不開心,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孩子把整個事情的經(jīng)過說出來。而在聽到孩子的陳述之后,家長也不可以采取錯誤的教育引導方式。
比如:“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是不是其他的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了……”。孩子很容易在家長這樣的言語誘導下,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所以切忌不要帶入個人情感。
這樣做,家長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孩子的身上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聽完了孩子的訴說后,家長在引導孩子去反思自我,有做錯的地方就要改正過來。這對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種成長,更有利促進孩子今后的社交發(fā)展。
方法3、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在梳理了事情之后,就以為事情完成了,覺得自己已經(jīng)把問題給解決掉了。其實不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家長要跟孩子一起把問題給解決掉。
孩子在梳理事情經(jīng)過的這一個過程中,已經(jīng)大概知道了原因,而家長在這個時候跟孩子稍微的引導教育,孩子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從這一整個過程中,孩子不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學會勇敢,在今后遇到了同樣的事情也不會委屈巴巴地哭鼻子。
天童教育覺得,每一個小孩子的世界都是單純、美好的,因此,在孩子被“拒絕”而產(chǎn)生委屈心理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度責怪孩子。可以學習以上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建立友好社交。